close

在對岸玩耍的時候,很奇特的景象是常看到有人把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》、《如果30歲還是處男,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》還有《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》拿來做比較,非得一較高下,而不是很開心「我竟然有這麼多優秀的影視可供選擇」。讓我開始思考這種非得爭出個優勝劣敗的心態,是不是源自生活環境時常比較、各種競爭而來?

 

先說這三部作品,一個日劇一個泰劇一個台影。創作者的文化背景和國籍皆不同,主創創造出源於他們土地的產物的時候,本身就有屬於那塊地方獨特的創作內涵。譬如"魔法師"屬於奇幻的範疇,蘊含了日本女性創作者對都市BL奇緣天馬行空的幻想。"以你的心"的生活背景一看就非常泰國,清晨黃昏浪漫浩瀚的海域、再賦予人物想學習表演和研習中文的經歷,增添了其他說中文的國家對該劇的親切感。"刻在"是一部主創人生行至中年,終於誠實面對自己的電影,描寫過往「乍看之下終於開放、實則什麼都沒有變」的青春期憾事。

 

完全不同類型的創作,硬是因為「同性議題」被拿來比較了一番。先不說電視劇和電影本身結構與節奏不同,電視劇一般有足夠的時長能夠徹底交代劇情走向與人物內涵,電影則礙於電影院收益與觀眾接受度,很少超過時長兩小時。這也就是為什麼金球獎區分了電影和電視的獎項:電影的表現力和電視劇的呈現不在一個水平面上,自然沒有可比性。另外電影和電視本身因為放映方式的不同而能玩出不一樣的效果:譬如說電影在電影院播放,細微末節的表情投影到巨幕上顯得特別清晰,這也就是為何一些文藝電影偏向不倚靠台詞、而是光憑演員肢體表情來體現角色的心思,不同於電視劇的表演方式也是吸引觀眾進電影院的魅力之一。

 

當然好的作品,無論是電視劇或電影,最重要的莫過於主創想藉由它向觀眾傳達什麼訊息。世俗意義上的爽片,就是觀眾圖個刺激熱鬧的打鬥場景、磅礡喧囂的熱血場面,或是"俊男美女主演就好其他什麼都是浮雲"的視覺享受。但是好的作品,具備的首先是「普世性」,也就是藉由作品刻劃某部份人物的生活,諸如小人物的情感、小人物的遭遇,帶來外部觀眾的感同身受、或令作品的受眾內心得到洗滌、帶來啟發,甚至帶來外部環境旋風式的改變。

 

所以在我看來,這三部作品很顯然是服務不同的族群,青菜蘿蔔、各有所好。或許有些人喜歡解析節奏、有些人喜歡分析架構,有些人喜歡比較,但是在解析作品之前切莫忘了,作品背後傳達的意義、還是凌駕於庖丁解牛一般帶有匠氣的剖析與比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tor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